7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了政府推动科技进步的责任,鼓励支持公共研发科技资源平台和中介机构发展,明确了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资源必须开放,实施对大型仪器采购评估,提出对违反该法律的惩罚措施等,这为激活北京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供了法律保证。
日前,记者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授牌仪式暨经验交流会”上获悉:2010年,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将整合100亿元可供开放的科技条件资源,全面服务于创新型城市建设。
“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就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科技资源利用率低,大量科技资源未实现市场化、社会化共享,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创新活动条件资源等难题。通过建立有效的促进和管理机制,推动资源共享,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促进创新主体实现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北京市科委副主任王荣彬在主题发言中,阐明了“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这一主题。
资源总量:得天独厚
论科技条件资源,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科技基础条件方面,北京地区科技装备资源现有5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共2338台套,价值为33亿元;有13大类5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4676台(套),总值65亿元。
在成果转化条件方面,北京地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个,10家大型分析测试中心,66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孵化器已经超过70家,在孵企业3580多家。
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方面,科技中介机构近万家,相关行业协会150余家,各类专业服务中心500家。在科技人才资源方面,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200多家,各类高科技人才超过10万人。
资源汇聚:“四两拨千斤”
2004年,科技部出台《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并出台《“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启动了科技条件平台在全国各地方的建设工作。几年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在市政府引导支持下,由北京市科委牵头建设,遵循“政府引导,需求导向、机制创新、区域辐射”的工作原则,整合了大量的存量科技资源。
作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目前已建设了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农业与农村建设、新材料、文化创意、先进制造、社会发展等领域条件平台及大型仪器、实验动物等基础条件平台共20个,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领域平台集簇”,先后为2万多家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了各种专业服务,成为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环境要素之一。
在国家科技条件平台中心主任徐建国看来,面向企业的创新支撑平台,就是围绕企业创新的全过程,集成产学研多方科技资源向企业积聚。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服务正是贯穿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在产前,条件平台提供基础条件资源保障;产中,提供各类中试条件以及转化条件等服务;产后,通过各类检测设备和技术资源对生产结果给予相应的质量保障。目前,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农业等诸多领域,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都充当了公共研发服务的角色,成为研发服务业的重要构成。
应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北京市科委2005年?2007年累计投入1.208亿元,2008年计划投入3000万元设立专项资金。截至今年6月,20家科技条件平台共整合资源61.5亿元,其中各平台自身拥有的资源价值约6.28亿元,引导整合了社会投入资金55.224亿元,切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资源利用:面向企业创新
“今年3月28日,北京软件公共技术支撑体系与渲染平台开始揭牌服务,不到3个月已为21家企业的23个片子提供了服务,合成会议片子大概为1000分钟左右,以每个电视剧为45分钟计算,相当于3个月渲染出22部电视剧……”北京软件公共技术支撑体系与渲染平台的吴铸成介绍。
渲染业务硬件与软件的高成本一度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以往国内影视大片后期制作中的渲染大多在国外进行。
北京市科委去年投资3000万建设渲染平台,希望通过政府引导,提升影视制作、动画片、工业设计等行业的自主创新水平,降低中小企业的制作成本,加快行业发展。北京受自然资源限制比较明显,要走“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城市,这种工作体制和模式是一种必然选择。
目前,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在资源汇聚中,积极实践了运用联盟化方式、平台与孵化器结合、技术引领资源等多种模式,并以市场化、公司制的服务机制,运作科技资源。今后如何更好地强化资源服务能力建设,在助力企业创新的同时着力自身发展完善,保证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每个平台需要做出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