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度局(BIPM)在最新一期T公报上正式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的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系统结果。至此,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卫星双向比对结果被正式用于国际原子时归算,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与国际标准时间UTC比对的A类不确定度也由1.5纳秒提高到0.5纳秒。据介绍,纳秒为1秒的10亿分之一。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TWSTFT)是用通信卫星进行双向时间、频率信号传递的技术,是目前国际上精确度最高的时间频率传递方法,目前精度可达0.3~0.5纳秒,准确度可达1纳秒。国际权度局为改善全球范围内的时间同步,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推荐并组织实施了“全球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计划。自1999年4月开始,BIPM开始常规发表TWSTFT的月报。1999年7月起德国物理技术研究所(PTB)和TUG两站的TWSTFT比对资料被正式用于国际原子时(TAI)的计算。
国家授时中心和日本国家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所(NICT)于1998年10月开通了两地间的“全球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比对;为了保持我国在时间频率传递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发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在国际原子时和“全球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中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在加入亚太地区“全球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比对链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与欧洲的TWSTFT链接。经过与法国巴黎天文台(OP)、荷兰国家计量院(VSL)的“全球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链接实验,国家授时中心于2009年与国际TWSTFT中心站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正式建立了TWSTFT常规比对链路,通过几个月的稳定运行,目前NTSC-PTB链路被正式用于国际原子时的归算。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的“全球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数据在国际原子时归算中的正式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标准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比对精度。